“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6月25日,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文明尼山對話在山東濟寧曲阜開啟大幕。與會專家學者,將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文明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探索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可行范式,共促人工智能時代的人類文明交流、互鑒與包容。
(資料圖)
在孔子的誕生地、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尼山,召開世界互聯網大會,聚焦數字文明展開對話,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01
關注數字文明,先要清楚什么是文明。
孔子的后裔、儒學家孔穎達注解說“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
確實,文明自帶“照臨四方”的光芒。人類正是循著文明的光,才逐漸走出了史前的蒙昧和黑暗。
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大體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主要階段。
每一次文明形態的重塑,都離不開技術的驅動。
遠古時代的人類歷經風雨終于掌握了摩擦取火的技術,“明于天人之分”,開啟了人類文明征程,進入原始文明社會。
之后,忙于農耕和畜牧的人類,開始使用陶器、青銅器和鐵器,尤其是鐵犁的出現與普及,推動了農業文明的繁榮。
18世紀蒸汽機的轟鳴聲,拉開了工業文明的序幕。
上世紀40年代計算機的出現,開啟了信息技術的大門。今天,全世界聚焦的“數字文明”就是以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基礎。
如果說摩擦取火只是以如豆之光劃破了人類萬古長夜的黑暗,那么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把人類推向無限光明的未來。
02
從古至今,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都像一場爆炸,在推動人類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思想的困惑和秩序的混亂。
比如,人類可以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許多遺傳疾病,甚至可以實現生物體的“定制”。但是,這項技術一旦失控,必然會碰觸人類道德底線和倫理觀念紅線。
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引發了類似的焦慮——人類能否成為數字技術的成熟駕馭者?
前段時間,就在公眾熱議ChatGPT-4和“文心一言”的時候,一部講述人工智能反噬人類的恐怖喜劇《梅根》也適時上映了。
這部電影給出了一個極具象征性和警示性的寓言——當“人工智能依戀”達到頂峰時,究竟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
不同行業、不同國度的人,對數字文明有著不同的思考和看法。唯有兼容并包,才能“各美其美”;唯有交流互鑒,才能“美美與共。
03
“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尼山對話,就是要推動形成共生、共享、共贏的數字命運共同體,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中國在數字技術應用和模式創新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平臺外賣、快遞、網約車、自動駕駛、智能制造、燈塔工廠等新業態不斷涌現。
國家網信辦5月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過去一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突破50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數字文明就是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基于新的經濟社會關系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用于規范人們行為方式,以更好適應和支撐新經濟形態發展的規則、制度、文化的總和。
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數字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取決于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是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正在從數字經濟大國走向數字經濟強國的中國,理應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展示互聯網發展治理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擔當。
04
走向更加開放的中國,一直以擁抱的姿態積極面對互聯網。從國家網絡安全建設到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從智慧城市建設到“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從“清朗”行動到推動互聯互通,促進算法向上向善,中國已經在數字文明建設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用數字技術推動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用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數字技術。
數字與文化雙向賦能,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山東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又是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
山東提出,將深化“雙全雙百”提升工程,加強“無證明之省”建設,深化“居民碼”“企業碼”和電子證照證明應用,今年年底前使用頻率最高的前100項電子證照證明在政務服務和社會生活場景中全面應用,推動政務服務證明材料共享率達60%。
圍繞教育、醫療、就業、社保、醫保、文化、體育、救助等重點領域,山東還將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公共服務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典型數字化應用場景,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惠民服務體系。
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儒家思想的高遠追求,以“網”為翼,以“數”為擎,在數字文明時代看到了理想不斷照進現實的無限美好。
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據價值化、治理服務數字化,山東近年來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努力為高質量發展插上“數字翅膀”。
過去未去,未來已來,以數字中國和數字山東的壯美畫卷為背景板,“尼山對話”必然精彩紛呈。
(作者:海岱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