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7電信日,中國移動聯合華為發布了旗下“新品手機”,和常規購買的實體手機不同,中國移動發布的是一臺“云手機”。中國移動在“數字惠民計劃”發布會上正式發布“中國移動云手機”。該虛擬手機將操作系統、存儲、計算、渲染以及應用運行在云端,用戶側通過一部“入門級”實體手機,借助5G網絡遠程操控,便可獲得遠超實體手機自身算力、存儲等硬件局限的數字生活體驗,讓“千元機”媲美“旗艦機”。也就是說,云手機充分調動了5G、算力網絡,以及其他數字服務能力,是對運營商數字基礎設施及數字服務能力的充分釋放,不失為5G時代的標志性應用。該手機將手機硬件性能全部放在云端,手機的一切都可以自定義,處理器、內存、閃存等等硬件配置都可以。
初解“云手機”
(相關資料圖)
中國移動近年其來宣稱打造以“5G+算力網絡+能力中臺”為重點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構建起了一套“連接+算力+能力”的新型信息服務體系。云手機或是推動其“云+算力”戰略從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到商用規模放大的重要一步。
從用戶端來看,購買的實體手機一旦性能不夠用,存儲容量匱乏等等其他原因,更多只能通過更換手機來實現,成本較高。但是云手機就無需顧慮以上的問題,算力、配置、存儲容量隨心換,這確實在某些方面帶來好處——假如云手機在這方面的操作足夠便利的話。但老年用戶好像都不太明白這些新玩法,更有不少用戶不習慣將信息存于云端。
當然,不可否認云手機看似游戲用戶以更低門檻的新玩法——如果游戲操作簡單的話。據IT之家測試發現,該云手機配置較高,可以流暢游玩《原神》,延遲僅有11ms,但是沒有鍵盤映射,據說游玩體驗不佳。下載游戲的過程中,網速也是比較高的,下載速度可達28MB/s。
小編則存在更多的疑問,用戶如果不是5G手機當然也無法快速調用云端算力性能;并且,在使用高端游戲的時候,調用云端能力的同時也可能會因為渲染等需求更多調用網絡流量。再如,用戶可以調用云端的高質量圖片(不考慮版權等問題),但用戶自己拍照時的像素等能力恐怕還是得需要本地手機的性能。當然,較高的像素能力以及一定的AI攝像能力基本成為新手機的標配,倒是不必糾結于此。所以,云手機肯定不能代替大眾用戶手中的實體機,它更多指基于云計算端服務的實體手機延伸。特別是對很多大眾用戶,作為隨身的手機早已成為常規炫耀品之一,其性能及外觀都是重要的比較對象。
此外,對手機商來說,云手機大大降低了手機性能門檻,難道要將手機打回諾基亞時代?這應該是不可能的。
云手機早有歷史
事實上,云手機在業內并非新概念。2020年,在新基建的推動下,5G SA、AI、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出了云手機這一5G終端新形態。在2020年11月舉辦的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上,中國電信便在行業正式商用的5G云終端——天翼1號。天翼1號手機搭載了紫光展銳虎賁T7510 5G芯片(性能大致與高通驍龍710相當)。天翼1號還配備6.517英寸HD+的水滴屏,后置指紋識別,采用4GB+64GB配置,內置5100mAh電池,運行AndroidP系統。拍照方面,后置三攝分別為1300萬(主攝)+200萬(景深)+200萬(微距),前置則為800萬像素。而其的999元定價,在體現“云手機”理念同時也讓行業震驚一時。其后,中國電信又迅速推出第二代5G云手機天翼1號2021(海信通信OEM)。該手機在體驗、工藝、配置以及云端應用上實現了全面升級。影像方面,天翼1號2021后置4800萬像素主攝+超廣角+景深三攝組合,這可說是主流的配置。當時其128GB版在京東售價為1399元,而64GB版初期僅為1199元。而當然,在2021年的5G起步關鍵時期為了推動這些用戶體驗真實5G,電信運營商必須通過定制手機的親民價格加強推動用戶遷移/升級,尤其是使用真5G手機。中國電信更期望通過“云手機”展示其云網融合戰略。
但從后期情況看,云手機概念雖然不再陌生,(從公開搜索看)提供云手機應用功能的服務商也不僅限于電信運營商,還有雷電云手機、貪玩游戲盒云手機、紅手指云手機、百度云手機等。但中國電信早在2020年就啟動云手機服務并未在運營商領域成為一種流行。相反,倒是如華為手機、小米手機這樣的廠商經常推動用戶使用其云服務。因為每個主流手機在硬件之外,都力圖通過其操作系統捆綁特定應用——尤其是一整套云端服務,并成為各種應用發布的重要渠道,這與目前智能電視有類似之處。
所以,云手機降低的是旗艦型手機的算力能力、存儲能力等,運營商的5G網絡依然是云手機應用的基礎,它更不能取代用戶自身手機的本地性能。在與手機商的PK中,運營商也未有獨特優勢。
云手機與算力網絡
不過,云手機概念更多將電信領域的網絡能力與“云+算力”競爭結合起來,或基于捆綁應用做文章。這里想強調的是,行業一直以來宣傳的“云、網、邊、端”融合趨勢,強調的正是各端之間的相互動態均衡的過程。即使在網絡端和終端之外,邊緣計算的思想在今年也一直深入到各行各業的應用計算之中。
另一方面,在新基建與“東數西算”等政策推進下,“云+算力”服務正在成為電信領域的核心戰場,三大電信運營商的云服務收入在2022年都取得翻番以上增長。其中作為云計算領先者,中國電信高舉云改數轉戰略,其天翼云經營收入已經進入市場前三,天翼云4.0算力網絡分發平臺“息壤”入選央企十大超級工程(參考《三大運營商財報背后你必須知道的7件事?》)。這其中相對落后的中國聯通則在5月初披露,公司與騰訊共同出資設立的云宙時代已于4月低成,雙方將壯大CDN、邊緣計算產業鏈,為數字政府、人工智能等領域提供新一代CDN以及邊緣計算服務。
不過,總體來說,在數字中國背景下,對運營商來說,“云+算力”更大的前景應是在行業性(非個人性)智能應用領域。特別是在強調信息與網絡安全的政策背景下,并考慮到國資云的議題,作為國家隊的三大運營商也不同程度地強調了云計算下沉、邊緣云、算力網絡布局、安全云、信創云以及AI等議題,都在努力、標榜成為數字中國的核心底座。所以,同樣在5.17電信日,中國電信以行業智能化為目標發布了“基礎算力+算力連接+算法模型+算力安全”的一體化算力套餐,為客戶提供全系列、標準化、一站購齊、便捷交付的算力服務產品。也就是說,中國電信的云網融合戰略已經成為新的算網融合戰略。
從這個角度說,云手機或許不會是電信領域的關鍵賽道,但算力網絡才是其后的核心賽道。
電視的未來與未來的電視 | 第25屆論道有哪些亮點,點擊下圖查看~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