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與早些年不同,隨著媒介形態的快速變化,尤其是短視頻的大規模普及,近幾年的世界讀書日,關于視頻與讀書的關系,也開始被越來越地討論。
(資料圖片)
比如前幾天,在新浪新聞發起的“全民閱讀態度調查”系列中,有一期的話題是“刷知識性短視頻算不算閱讀”,在4萬多人的投票中,有超過40%的網友給出了肯定的回答,雖然占比還不算主流,但足可見知識類短視頻的影響力。
這兩天,B站與羅翔針對世界讀書日共同發布了一條主題為“世界讀書日 可以不讀書”的視頻,目前播放量已超百萬。視頻里,羅翔在提到知識視頻時說:“知識從不會被載體所局限,無論是刻在洞穴石壁上,寫在竹簡上,用油墨印刷在紙上,還是像今天一樣,從一塊屏幕傳到四面八方。”
不管人們對“看視頻算不算閱讀”持有怎樣的態度,但起碼對于獲取知識這件事,在視頻深刻嵌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具備更多的表現形式,擁有更強的承載能力的時候,二者便越來越難以分割開來了。
拿B站來說,2020年就正式上線了知識區,如今,B站知識區中不僅延展出了多個細分板塊,每個板塊下還有詳細的二級分區。
在3月的網絡視聽大會上,嗶哩嗶哩副董事長兼COO李旎提到,三年來,B站的知識類創作者數量同比增長86%,知識類視頻投稿量同比增長199%。此外,B站累計入駐名師學者645位,也是全網入駐院士最多的平臺。
截止今年3月份,B站泛知識內容占比41%,過去一年有2.43億用戶在B站觀看了知識類內容,是中國在校大學生人數的5.5倍。李旎說,知識類內容已成為互聯網內容的主流。
同樣在力推泛知識類視頻的還有抖音、快手這樣的短視頻平臺。
以抖音為例,早在2021年就上線了學習頻道,根據其前不久發布的《2023抖音讀書生態報告》,過去一年,讀書類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5.17%,時長≥5分鐘的讀書類視頻數量同比增長279.44%。抖音讀書類直播場次同比增長66.23%,觀看總人次同比增長96.73%,場均觀看人次2700+。
公開課也是知識類視頻中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類型。據了解,2022年,清華北大等百所高校在抖音直播了20000場,累計超過1290000分鐘。僅名校精品課程合集,就累計被觀看了超10億次。
可見,視頻平臺在為知識內容拓展著傳播渠道,創新著傳播模式,知識類視頻則在豐富著視頻平臺的內容類型,影響著視頻平臺的調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平臺的轉型與破圈。
當然,發力知識類視頻的并不止B站、抖音、快手等平臺,廣義上知識類視頻的影響力,可能遠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
從央視早些年的《百家講壇》到近幾年的《典籍里的中國》,從愛優騰等平臺的《十三邀》《圓桌派》《一千零一夜》到張朝陽在搜狐視頻開講物理課,再到東方甄選通過“電商+泛知識”直播在早已變成紅海的直播電商市場另辟蹊徑,某種程度上,這些都是知識類視頻的不同體現。
所以,正如抖音在《2023抖音讀書生態報告》中提到的:讀書類內容正在為閱讀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其實,知識類視頻也正在為知識傳播提供著更多可能性,而這一過程其實早已開始。只不過,當短視頻、網絡直播如今變得無處不在,一個通過視頻“全民學習”“全民科普”的時代離我們更近了而已。
對電視大屏來說,在影視內容之外,市場空間已經得到證明的知識類視頻同樣可以作為重點發力的方向。
原因在于,除了電視大屏本身的強權威性、高公信力外,大屏幕所帶來的沉浸體驗,天然適合知識類視頻的發展。于一般的中短視頻而言,知識類視頻往往時長更長、畫幅更寬,這與大屏的特性相符;于知識類直播、公開課這種“長視頻”內容而言,大屏同樣是最佳的載體。
另一方面,實際上,不管是針對兒童用戶的繪本內容,還是如人民日報、樊登讀書等垂類應用,也都在陸續遷移到大屏端,以滿足用戶更加多元的需求。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對于讀書,傳統意義上的閱讀本身不可替代,也無需替代,如上所說,視頻只是為我們提供了更多可能。或者,用羅翔的話說:“B站本來沒有書,是有求知欲的你,把視頻都看成了書。”不拘于載體,無所謂形式,這正是讀書求知的本質所在。
視聽內容愈發多樣,也愈發細分,大屏如何把握趨勢并尋找價值點?2023年6月15-16日,由流媒體網主辦的「北京論道暨第25屆中國智能視聽與科技創新高峰論壇」將隆重舉行,屆時,來自產業鏈各方的嘉賓將圍繞相關話題展開探討,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房家輝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