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一哥”聯想再次瞄上了電視市場。有消息稱其委托代工廠生產電視產品,并已經進行了3C認證。其實聯想早在11年前就布局過智能電視,由于定位和特色不鮮明等原因在7年后逐漸淡出市場。在電視市場鎩羽而歸的聯想,為何對電視市場重燃興趣?業內認為,最大可能是聯想在為智能生態閉環而努力。然而,早已成為紅海的彩電市場對于新進入者似乎并不友好。
11年前智能電視市場鎩羽而歸
【資料圖】
2012年CES展上,聯想展出了其首款K91智能電視,吹響了向電視市場進軍的號角,比小米入局互聯網電視還早了一年。
彼時,恰逢電視智能化變革之年。市場研究機構NPDDisplaySearch指出,2012年國內智能電視整體滲透率將接近40%。進入Android4.0時代后,智能電視的互動、游戲、語言、視頻等功能不再完全依賴專門的硬件,通過Android4.0操作系統就可以支持。聯想宣稱,這是全球首款運行Android4.0,并集成500萬像素網絡攝像頭和游戲手柄的電視,具有人臉識別和語音控制功能。
當時,聯想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相比傳統電視企業,聯想在操作系統、人機交互、視頻內容、應用開放平臺、云計算等技術領域都積累了更加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在智能電視行業的競爭中擁有諸多優勢。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稱,智能電視是聯想“四屏產品”中的最后一款產品,它的發布意味著聯想PC+產品布局的初步完成。
在業內來看,聯想算是先行一步,沒有等互聯網電視成為潮流再利用成本優勢再行追趕。但是數年過去,小米電視、樂視電視均在互聯網電視領域占得一席之地,聯想電視卻在2018年淡出市場。
歸其原因,聯想電視雖然主打內容豐富、下載迅速、人機交互,但產品定位不清晰,定價偏高,渠道優勢也并不明顯。面對以“硬件+內容”或“硬件+應用”模式崛起的互聯網電視,并無特色。且相比于聯想大手筆收購摩托羅拉和IBM x86服務器,其在智能電視上的資金注入顯得有些“寒酸”。
同時,從外部環境來講,小米、樂視這些有著互聯網基因的公司在幾年內快速崛起,傳統電視廠商如長虹、海信、海爾、美的、創維、TCL、三星、夏普、LG等,也完成了智能電視產品覆蓋。所以,當時留給聯想的市場空間并不多。
為何再戰電視市場
如今,彩電業經歷高速增長之后,進入成熟周期。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顯示,2022年彩電市場呈現“量額雙降”趨勢,市場零售額為1218億元,同比下降12.4%。
多年來,面臨需求不振、市場低迷,彩電市場巨浪淘沙,廠商經歷了大洗牌。隨著樂視電視的沒落,互聯網電視時代宣告結束,微鯨電視、暴風電視接連淡出電視市場。
后進入者中,小米正向高端電視市場發起進攻,華為、OPPO等正在努力開拓市場,智能電視的紅海博弈還在持續。“現在,消費電子品牌中就小米電視做的比較亮眼和穩定,整體的市場大盤向下的大環境,對于新進的品牌其實并不是那么友好。”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董敏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有消息稱,聯想已經將部分電視新品委托廣州市瀚麗美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產品主要有液晶電視、LED電視等,已經進行3C認證。“PC一哥”聯想此時再戰“彩電”市場,意欲何為?
其實從近年來業務拓展來看,聯想正積極探索計算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家居、智能駕艙等,但并非如預期那般順利。例如聯想已經確認關閉拯救者手機業務,在移動業務上僅保留“摩托羅拉”品牌,對聯想來說,積極探索更多的生態品類是必然的發展方向。
奧維云網(AVC)消費電子事業部研究總監劉飛向記者表示,電視智能化、場景化、生態化成為行業突圍的重要方向,在家庭娛樂場景化和生態化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電視作為智能家居的重要入口,聯想欲重回彩電市場是為了加強生態拓展,夯實智能化基石,完善科技生態系統。”GfK中國彩電品類資深分析師馬奎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劉云向記者表示,2022年中國市場出貨量中有57%的智能電視支持家居互聯平臺接入,智能電視市場正需要強化賦能深度,豐富AIoT相關內容應用,并提升設備AI能力與內容應用的融合度,構建完整的智能體驗,推動智能電視應用場景從主流的影音娛樂向游戲、健身、教育、輕辦公等拓展。
劉飛也指出,進軍電視行業,一方面聯想的智能化能力能賦予電視產品更多可能,另外其場景化門店的布局也可以為電視產品體驗與銷售帶來支持。不過消費電子品牌入局電視圈,不應該局限在做傳統電視產品,應該通過技術優勢、全品類優勢進行去電視化的生態產品創新,將電視做成家庭智能生態的重要一環,實現企業智能生態溢價。
董敏坦言:“聯想要破圈,還得出奇招。例如采用不同的顯示技術,以及采用不同的產品內容策略(沒有開機廣告)等,或者和聯想電腦一鍵聯通等,常規的手段應該很難奏效。”
責任編輯:李楠
分享到: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流媒體網”的文章,版權均屬流媒體網所有,轉載需注明出處。非本站出處的文章為轉載,觀點供業內參考,不代表本站觀點。文中圖片均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