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到來,防止未成年沉迷網絡政策加碼。
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相關通知,要求網游企業不得在工作日期間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務,周末、節假日僅可在規定時段內提供1小時服務。這意味著,學生在平日將無法接觸網游。
近年來,防控未成年人沉迷游戲政策監管“被迫”升級。有別于《魔獸世界》掀起的PC時代網游旋風,手游誕生在移動互聯網的沃土之中。
不同于PC時代大量玩家受限于地點和時間,手游門檻極大降低,不管男女老少,隨時隨地就能開一局。
移動設備普及,青少年接觸電子設備越來越容易,他們好奇心強、自制力弱,缺乏監護人引導的情況下,沉迷游戲和過度消費現象屢見不鮮。
除了青少年本身的心理特征,過往平臺對青少年沉迷網絡態度曖昧,未成年人充值成為網游企業營收來源。平臺在處理時間限制、實名注冊、規范付費、預防沉迷等問題仍存漏洞。
有的網絡視頻平臺甚至通過算法推薦、獎賞反饋等成癮機制的設計,讓一些青少年上了船下不來,給家庭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輿論態度扭轉伴著手游市場的一天天壯大。市場上火爆的手游,基本是高滲透率的重度互動游戲,讓游戲圈層玩家不斷擴圍。除了橫向的職業擴圈,還包括縱向的年齡伸展。
從公司高管、企業職員到公務員、快遞員,均為之著迷。而學生黨則以小學生帶你上分,橫刀千軍萬馬最為讓人無奈。
青少年沉迷網絡成為眾矢之的。以老師和家長為代表,社會的顧慮也在膨脹,許多中國家長和教師開始陷入困擾。
平臺火速行動,風波之中的游戲公司并未越過雷池。但如何面對游戲行業的迅猛發展,應對輿論扭轉對出臺相關政策的期待,已經成為監管無法逃避的問題。
本月初,經濟參考報發文,將網絡游戲稱為“精神鴉片”,警惕“精神鴉片”背后數千億產業,呼吁進一步完善監管政策。
從規則上,網絡游戲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完善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游戲規則,對可能誘發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游戲規則進行技術改造。
從內容上,網絡游戲設計者增加趣味性的同時,應有效杜絕色情、暴力等對青少年不利的因素,合理推進分級制度保障成年人的游戲自由。
從落地層面,“雙減”之后,孩子的時間要科學支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充分實踐。無論走出校園還是回到家里,監管放學后的孩子更為重要。
沒有一招制勝的良藥,防止青少年沉迷網游是系統性的工作,需要家長、社會、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共同合力。
(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