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臺公眾科學日:一場穿越百億年的時空探秘
![]() |
AST副總工程師李菂的科普報告現場 |
5月20日,國家天文臺一年一度的科普盛筵——“公眾科學日”活動如約而至,上千名大小朋友匯聚在天文臺,探索宇宙之美,感受科學魅力。
為了讓更多公眾參與科學日活動,國家天文臺總部今年全部在戶外舉辦活動,期間包括兩場精彩的科普報告、舞臺劇表演、以及天文科普視頻展播等系列活動。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和沙河科普基地也在19日部分向公眾開放,參觀2.16米望遠鏡、球幕天象廳體驗及太陽黑子觀測等特色活動精彩紛呈。
20日的北京氣溫驟降,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大小天文愛好者們的熱情,不到9點,天文臺的參觀區域已經人聲鼎沸,各類體驗區排起了長龍,公眾的參與熱情非常高漲。
9點半,隨著一場由國家天文臺小家屬們表演的的舞臺劇節目,國家天文臺2018年公眾科學日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隨后,國家天文臺“科學大咖”——射電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學家、FAST副總工程師李菂為公眾帶來一場題為“獵戶的生與死”的科普報告,從恒星的形成,講到神秘的暗分子氣體,到最后如何利用“天眼”FAST研究銀河系恒星的形成,李菂將高端的科學問題講解地通俗有趣,讓現場專注聽講的大小朋友們意猶未盡。
下午的報告由國家天文臺“科普新星”——副研究員李海寧帶來,這位年輕的女科學家為公眾解答了遙遠的星星與我們之間的關聯,借著一縷星光,帶現場觀眾來一場穿越130億年時空的探秘。
開放日現場還有兩臺顯微鏡提供給公眾進行各類隕石切片的觀察。十余部精彩的天文科普微視頻作品在戶外廣場滾動播放,眾多優秀科普圖書的展售也全天開放。
多年來,公眾科學日已經成為國家天文臺的品牌活動,為社會公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青少年對天文的興趣、了解科研機構搭建了平臺,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趙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