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資料圖)
【環球時報駐美國、加拿大特約記者 鄭可 田生商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甄翔 宇揚】在經過18日至22日的緊張搜救后,美國海岸警衛隊當地時間22日正式宣布,已在北大西洋失聯超過4天的深潛器“泰坦”號在沉船地點附近發生“災難性內爆”,艙內5名乘客全部遇難。這一消息發布后,“什么是‘內爆’?悲劇是如何發生的?私人潛水器產業是否缺乏監管規范?”等圍繞“泰坦”號產生的重重問題持續引發外界關注。與此同時,“泰坦”號運營公司“海洋之門”將5名遇難者稱為“真正的探險家”也遭到輿論質疑,“花25萬美元什么都沒得到,卻失去了生命,是真正的冒險嗎?”
美海岸警衛隊牽頭調查
據美聯社和加通社報道,當地時間23日,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和加拿大運輸安全委員會分別宣布,將對“泰坦”號事故展開調查。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發言人克努森在一份聲明中稱,美國海岸警衛隊已宣布此次事故為“重大海上傷亡事故”,并將牽頭負責美國的調查,該委員會也將加入調查行列。
加拿大運輸安全委員會稱,雖然“泰坦”號屬于美國公司所有,但系搭乘加拿大船只從加拿大港口出發,因此該機構將依據相關法律和協議,單獨展開此次調查行動。該委員會表示,加方的調查可能為時數年,目前不會劃分事故責任歸屬,也不會判定民事或刑事責任。
據報道,內爆通常指潛水器遭強大水壓急速壓毀。美媒稱,“泰坦尼克”號殘骸處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科德角以東大約1450公里的北大西洋水域,在水下3800多米深處。路透社援引專家的話稱,“泰坦”號失事看上去是因為耐壓殼破裂,需要打撈殘骸后做全面調查才能最終確定失事原因。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4日報道,專家認為,調查人員應該首先就“泰坦”號的外殼材料進行調查?!度A爾街日報》23日援引《泰坦尼克號》電影導演卡梅?。ㄔ?3次探訪“泰坦尼克”號殘?。┑脑挿Q,通常深潛器都采用鈦合金或鋼體,而“泰坦”號則采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為主的反常結構。有專家認為,這一材料無法保證其能承受深海壓力。
誰來為“泰坦”號搜救任務埋單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事。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專家預計,美國政府迄今已花費約120萬美元進行搜救。由于距離事發地近,派遣船只所需時間更少,加拿大似乎付出了更多成本,而“海洋之門”公司可能無需支付搜索費用??偛课挥诿绹摹叭珖丫葏f會”執行董事博耶稱,盡管同意“人命關天,哪怕賠錢也會救”的觀點,但仍然對“某些富豪花25萬美元去玩命,出了事卻要無辜者花幾百萬美元去搜救”感到委屈,認為“應借此認真探討人們參與商業性太空、海底旅行等極限探險時,應如何界定和分攤救援費用”。
設計隱患
“泰坦”號發生事故后,該深潛器未經第三方安全認證就多次實施載人深潛活動再次被人詬病。美聯社援引專家的話稱,圍繞公海上進行的深海探測,目前存在許多法規模糊之處,獲利的經營者和財大氣粗的富翁可以輕易規避,此次“泰坦”號就是如此,它并未作為美國船只注冊,也未在監管安全的國際機構注冊,更沒有被制定船體建造等標準的海事工業組織分類,因此事實上回避了強制性的監管和標準檢測。許多專家希望相關調查能堵塞這些漏洞。
媒體報道顯示,“海洋之門”公司于2009年由此次事故遇難者之一拉什創建,于2021年推出“泰坦尼克”號殘骸游覽考察服務。2021年至2022年,“泰坦”號曾有過幾次成功的深潛觀光活動。6月18日的這次深潛是“泰坦”號今年首次下水?!?/p>
據路透社報道,“海洋之門”公司深潛器的安全性曾多次遭到質疑。2018年,“海洋之門”公司海事運營總監洛奇里奇向拉什提交了一份報告,指出構成“泰坦”號艇體的碳纖維“正常情況下比金屬材料堅固,但在高壓下較金屬材料更易撕裂,甚至突然失效”,而4000米深海恰是典型的高壓條件,但他卻因此被解雇。同一年,30多名專家以海洋技術協會名義致信拉什,認為“海洋之門”對其潛艇設計超出既定行業安全標準的說法“具有誤導性”,并警告“這些設計可能存在隱患”,但拉什堅持維護“泰坦”號的安全性。
“冒險精神”遭質疑
“泰坦”號內爆后,“海洋之門”公司發表聲明稱,這些遇難者是真正的探險家,擁有獨特的冒險精神,以及對探索和保護世界海洋的強烈熱情。不過,有外國網民在相關新聞下尖銳地評論道,“這次深潛既不是人道主義行動,也不是科學探索,就是一幫大富豪為滿足好奇心而進行的自私自利‘冒險’!整件事就是浪費公共資源,什么積極成果都沒有!”
美國CBS新聞網23日稱,“泰坦”號是“極限旅游”繁榮發展的產物,但內爆事件凸顯相關風險。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后探險旅游需求躥升,全球探險旅游業10年內可能達到上萬億美元規模。業內人士稱,參與探險旅游的客戶群體大多三四十歲,希望花錢獲得“史詩般體驗”。然而,商家可能只顧著吸引顧客參與高風險活動,卻在安全標準上大打折扣。在相關活動的營銷詞中,想要參與的顧客會被冠上“愛冒險、大膽、好奇”等形容詞,這種誘惑性說辭或許對社會整體具有激勵作用,但如果做得太過分,就會失去生命。
在反思“探險活動”的同時,《紐約時報》等媒體還質疑,“泰坦”號連日來霸占媒體頭條,但一艘滿載移民的漁船近日在希臘南部附近傾覆造成多人喪生的沉船悲劇卻沒什么人關心,從中折射出現實的階層問題。一名人權組織官員稱:“我們看到有些生命得到重視,而有些沒有?!?/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