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退票風波”引市場透明化思考
4月28日發酵至今的《后來的我們》退票風波還沒有結束。在影院提出質疑、在線票務平臺介入、國家電影局初步調查之后,現在還沒有答案。
為何《后來的我們》退票事件引起巨大反響?盡管仍有疑慮還未解決,但若能讓電影市場數據更加透明化,或許也是這場“退票風波”事件意外的價值所在。
4月28日,《后來的我們》上映。這部劉若英導演的青春題材電影以2.85億元票房成為當天最大贏家。
隨后幾天,《后來的我們》繼續高開,“五一”檔過后,上映4天的《后來的我們》收獲9.3億元票房。但與此同時,一場大規模退票風波也同時發生,引發人們對這部影片票房的質疑。
首先提出退票疑問的是影院方面。微博電影博主@電影票房 爆出幾張微信群聊天記錄截圖顯示,多位影院人士對《后來的我們》退票比例提出疑問,認為這部電影退票張數過多,其中武漢萬達所有店共退了4342張票。隨后,票務平臺貓眼、淘票票、時光網等也得出統計,均有大范圍退票,退票比例均高于往常。
針對質疑,電影相關方紛紛表態。劉若英工作室表態稱,一直持續與片方和發行方進行溝通,強烈希望找出問題所在,查清事實真相,并表示會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盡早查明真相。
作為《后來的我們》出品方與發行方,貓眼首席運營官康利在接受包括《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內的媒體群訪時表示,《最后的我們》退票比例和以往數據相比偏高,但仍屬多種因素綜合的市場自然反應。
電影主管部門國家電影局也對此進行了調查。電影局初步認定,《后來的我們》退票情況確有異常,具體問題尚待研判。電影局有關負責人對《后來的我們》出品方、發行方等相關人員進行了約談,要求立即完善退票機制,認真查明存在的漏洞,進一步梳理情況、完善數據,形成書面報告報主管部門。
《后來的我們》退票事件是一個正常的市場反應,還是相關利益方對電影票房市場的一次操縱,成為此次事件中被關注的焦點。而貓眼作為影片出品方和發行方,被視為最直接的利益相關方。
在貓眼的媒體溝通會上,康利用了2個多小時的時間,試圖說明這是一次正常事件。按照康利的說法,4月28日貓眼平臺退票訂單38萬張,其中54%的訂單確定為用戶正常改簽行為,而在剩余46%的退票訂單中,又有部分疑似黃牛所為的惡意刷票。38萬張電影票涉及票房約1300萬元,去除改簽的54%訂單的金額,相當于有590萬元退票金額。康利認為,這在當天《后來的我們》2.8億元票房中所占比例甚小。康利認為,在重要檔期的首日,影片退票和改簽比例的高起是一個常態,只不過這次比歷史上更多了一些。
另一家票務平臺淘票票也分享了其退票比例。淘票票表示,《后來的我們》上映首日在淘票票平臺退票率為9.16%,接近日常退票率的3倍,其改簽率也超過日常改簽率3倍。淘票票認為,《后來的我們》售票數據的確存在異常。
康利對此并不認同,他認為,單片退票率與年退票率沒有可比性。并且他表示《后來的我們》退票比例高有幾個原因:預售階段比較火爆,臨時改簽的概率就大,而且4月28日雖然是周六,但是一個工作日,因此容易引起退票。
對于影院方面的質疑,康利表示,貓眼已經與各個影院和院線公司進行數據核對,目前這個進展順利,已經有多家影院投資公司確認和貓眼數據吻合。具體公司名單他并未透露。
截至目前,國家電影局對《后來的我們》退票事件仍在調查中,貓眼多次強調,其內部自查與票房數據方面均沒有問題,這次事件究竟結果如何,也需要繼續等待。
4月28日,發現《后來的我們》大規模退票后,貓眼與淘票票都暫停了退改簽業務,隨后幾天,二者又不約而同開放了歷年來在這兩家在線票務平臺上的歷史退票數據。
這對于近年來屢屢被曝出問題的電影市場而言,是一個透明化的契機。此次退票事件中,盡管退票金額對比票房總額而言占比不是太高,但卻引發大規模爭議,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源于大眾對電影票房數據質疑的多次積累。
2016年,《葉問3》曝出票房造假丑聞,數據顯示《葉問3》虛假排場場次有7600余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此外還有多部電影買票房、偷票房等亂象頻頻出現,各種層出不窮、弄虛作假的行業亂象消耗了大眾對于電影市場的信任。
2017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明確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等應當如實統計電影銷售收入,提供真實準確的統計數據,不得采取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這意味著對電影票房數據的弄虛作假,將會上升到違反法律的高度。這樣的環境下,電影票務市場需要更加透明的數據以及更規范的管理。
“這次事件中,我們無意中忽略了服務過程中的一些透明度。”康利表示,這將是貓眼接下來改進和優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