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近日,西工大一位留法博士寫了一篇論文,回答了這些問題。4月14日,一篇名為《手搟面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原理》在高校朋友圈火了,文章點擊量突破十萬加。這篇論文,發講的是老陜熟悉的手搟面,將和面、搟面、煮面的全過程展示出來,從科學的角度回答了為什么要餳(xíng)面、為何要卷著搟、搟面翹邊是什么原因,煮面時又為什么要加少量涼水。(4月15日《華商報》)
留法博士寫論文太正常了,可寫的論文居然是“手搟面”的科學原理,則就令很多人詫異了,這不是在“玩物喪志”嘛,耗費大量精力弄“沒用”的勞什子,顯得大材小用,頗有些浪費留法博士這個頭銜。其實這是誤解,這篇手搟面論文成為爆款文,恰恰說明其滿足大眾傳播需求,達到了科普宣傳的效果,為普通人解釋清楚了手搟面涉及到的科學原理,從而更有利于手搟面產業發展,亦能以點帶面,吸引更多科學界人士加入科普宣傳工作,向大眾解釋日常生活里的各種科學問題,
手搟面不僅是陜西人的日常主食,我國其它地區也有類似面食,做法大同小異,都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美食,乃是古人智慧結晶和文化遺產,一代代傳承、改進,令現代人得以享受到諸多傳統美食。古人發明出來的手搟面,乃是通過無數次的實際操作反復磨練,才摸索出一套最好的制作技法,能夠做出一碗最可口的手搟面。
然而,受限于古代科技理論的落后,古人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無法解釋為何要如此操作,才能讓手搟面達到完美,只能以經驗一代代相傳。留法博士的手搟面論文,則在實操經驗的基礎上,用淺顯易懂的現代科普語言,將每一步操作涉及到到科學原理,逐一闡釋出來,令人一目了然。如此,即可清晰解釋傳統美食技法蘊含的科學性,祛除神秘色彩,讓現代人更容易接受傳統技法。
我國有很多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工藝,堪稱是一座豐富的寶庫,可是在傳承的過程中,卻因缺乏完整的科學理論,令其蒙上了神秘色彩,阻礙了傳承和理解。如果通過類似“手搟面論文”的形式,對傳統工藝重新用科學原理加以剖析,就能夠達到祛魅效果,有助于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比如手搟面就可以依據現代科學原理,結合現代化生產技術,從而有的放矢,繼續探索和完善制作工藝,實現產業化發展。
很多科學研究都看起來沒啥用,只是研究者出于好奇心的驅使,想弄清楚事物背后的科學原理,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于此。這樣做看似浪費,卻符合科學研究的規律,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來看,很多改變社會進程的科學研究,當初就是出于“無聊、無用”的研究。因此,我們不應過于功利心,要鼓勵和支持科學家的好奇心,誰知道下一個改變社會的科學研究,會不會就是看似“無聊、無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