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志
總部企業爭奪戰,合肥終于坐不住了,拿出真金白銀正式入局。
近日,《合肥市支持總部經濟發展若干政策(試行)》發布,針對總部企業引進和培育,提出了十項支持措施。比如,總部企業將上市主體遷入,給予300萬元一次性獎勵。
【資料圖】
還有,總部企業年度營業利潤和本地經濟貢獻兩項指標均較上年增長10%及以上,且年度本地經濟貢獻不低于近兩年最高值的,按照年度營業收入的1%且不高于本地經濟貢獻增量的40%給予最高不超過1500萬元的獎勵。
這是合肥首個支持總部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它的入局,讓總部經濟的城市競爭更加“卷”起來了。
01
總部經濟之爭,不是這幾年才風起云涌。2003年,摩托羅拉公司在北京設立北亞地區總部,這一年被視為中國“總部經濟元年”。
隨后,以北京、上海等地,密集地推出了各項獎補措施。像北京,作為政治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大型國企央企總部;而上海則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吸引了很多跨國企業前來設置區域總部。
按照2022《財富》世界500強榜單,145家上榜的中國企業,共分布在39座城市,其中北京多達54家,上海12家。
雖然頭部企業的總部,大多布局在一線城市,但隨著產業遷移,二三線城市也成了一些大型企業遷移選址時的重要考慮目標。相應的,為了招引總部企業落戶,各城市開出的籌碼也越來越豐厚。
根據梳理,在北上廣深外,各大二線城市目前幾乎都出臺了相應的獎補政策。
就在前不久,杭州發布《關于推動杭州總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對評定的星級企業,最高給予500萬元的獎勵,“力爭到2025年,全市總部企業數量新增100家以上”。
更土豪的要數南京。按照當地政策,對于新引進的綜合型總部企業,可按其在寧實收資本的6%給予最高不超過1億元獎勵。將獎勵上限,直接提升到了1億元的豐厚高度。
落戶獎勵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為什么各城市都要拼命撒錢爭搶總部企業?
原因很簡單,總部經濟主體往往是一些大型企業,有很高的營收、利潤規模;企業總部,又往往是企業價值鏈最高端、最值錢的部分。
相較于獎補投入,企業落戶帶來的稅收、就業貢獻,對上下游企業的吸引,對人才的集聚,這些經濟回報要遠遠豐厚得多,它對提升城市的產業能級、綜合競爭力有重要作用。
所以,拼搶總部企業的競爭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搶人大戰。為了吸引落戶,各大城市都是砸起錢來毫不手軟。
02
在爭奪總部企業上,這時候才出臺首份文件的合肥,其實已經有些落后了。
別說跟一線城市比,二線城市中,比如前面提到的杭州,早在2007年,它就先行一步,發布了《關于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試行)》,后續又做了多次升級。
而在具體的獎補力度上,合肥也不是最高的。在引進落戶的補貼上,一經認定,深圳、杭州的一次性補助都高達500萬元,更土豪的像哈爾濱,落戶獎勵直接達到1000萬元。
當然從企業的角度講,能達到總部企業的認定標準,往往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和影響力,哪怕是要遷移到外地,或者尋找新的區域總部,地方提供的獎補,只是考慮的一個因素。
對企業來說,有豐厚的獎補,自然是錦上添花,但它們考慮更多的,還是地方的產業、人才配套,綜合成本、營商環境等。所以,未必是補貼越高,就越能吸引到頭部企業。
而另一方面,作為“風投之城”,以及“最敢賭的城市”,合肥拿出真金白銀,參與總部企業爭奪戰,將總部經濟競爭推向更加白熱化的局面。
合肥為什么要入局?總部經濟的巨大回報,這是宏觀背景。具體到其自身而言,總部企業數量不足,缺少足夠多的本土頭部企業,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按照政策文件,合肥力爭到2025年,總部企業數量超過150家。作為對比,杭州在今年認定的總部企業數量,一共已經達到了470家,2025年還要新增100家。而成都方面力爭到2025年,總部企業數量超過450家……
總部經濟的發展欠缺,也是合肥整體發展水平的一個縮影。盡管合肥近些年有著黑馬之勢,但相對于杭州、成都等強二線城市,總體發展水平還依然偏弱,對頭部企業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同時,合肥位于長三角城市群,往好的方面看,它可以就近承接產業轉移,但不利的地方在于,在競爭總部企業這類高端資源時,也面臨著長三角一眾發達的一二線城市“虎口奪食”的競爭壓力,一些企業可能會優先考慮上海,或者杭州南京,而不是合肥。
當然,發展總部經濟,獎補措施可以遲到但不能缺席。在搶企業越來越卷的當下,合肥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落后,拿出真金白銀,總比無動于衷要更好。
03
合肥的總部經濟政策,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一是它的補貼力度不算弱,二是現在的合肥本身就極具話題屬性,自帶網紅氣質。這跟合肥經濟發展的開放、大膽息息相關。
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20年十年間,合肥的GDP從不到三千億元,增長到萬億規模,十年增幅在重點城市中位居第二位,僅次于貴陽。
除了拆分巢湖的因素外,合肥經濟的快速增長,背后是產業的不斷躍升,踩中了一個又一個的時代風口。
比如早些年家電產業發展迅速,合肥前瞻性的引入了家電行業的上游品牌,也即生產液晶面板的京東方,在京東方面臨虧損時,拿出財政收入的1/3扶持,盤活了京東方,也打開了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的產業通路。
至于合肥和新能源汽車品牌蔚萊的故事,那就更不用多說了。
如今,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合肥重要的產業支柱。
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戰新產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84%,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工業投資增速、新增規上企業數創十年新高。
就在前幾天,合肥公布了實有人口數據,已經達到1234.4萬人。
合肥目前的常住人口,達963.4萬人。實有人口的統計口徑更寬,但即便是常住人口,合肥突破千萬大關也不遙遠——2022年合肥人口增量16.9萬人,增量位居全國前列。
GDP、人口的快速增長,向GDP萬億、常住人口千萬的“雙料”城市加速邁進,正是“風投之城”合肥高速發展的縮影。開放、大膽,敢拼、敢賭,合肥的崛起當然不是偶然。
現在,后知后覺的合肥,終于拿出優厚的待遇,加入到總部經濟的爭奪戰中,當敢賭的城市,遇上敢賭的企業,注定又是一場腥風血雨的競爭。
關鍵詞: